从他记事起,他就是在土豆的包围中长大的:地里种的是土豆,家里放的是土豆,每天三顿饭吃的也是土豆……然而,正是这村里人都看不上的“土蛋蛋”,在这个“80后”小伙儿的辛勤耕耘下,变成了拉动全村致富的“金蛋蛋”。
他叫王顺邦,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张家沟村的农民。虽然是出生于1982年的“80后”,但他的脸上少了份同龄人的稚气,多了份坚毅与成熟。靠着自己的勇气与智慧,这个初中就辍学四处打工的小伙子,一跃成为了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农民经纪人,并带领着西山乡几百户“穷怕了”的乡亲们,靠着地里刨出的“土蛋蛋”过上了好日子。
王顺邦的父母都是农民,以种马铃薯为生。由于家境贫寒,他17岁就辍学,跟着父亲赶着马车往省城西宁贩运土豆。那时,村民们也如此贩卖土豆——赶着马车,拉着六七百斤的土豆到西宁贩卖。
王顺邦说,由于青海气候冷凉,十分适宜土豆的种植,乡政府一再号召村民扩大土豆种植规模,但却很难得到村民们的响应——当时的土豆每斤只能卖8分钱,还经常卖不出去。
看着乡亲们为了能使土豆卖上每斤一毛八的好价钱而在淀粉厂排长队等待收购的场景,王顺邦心想,能否专门收购乡亲们的土豆搞销售呢?这样一来,不仅给乡亲们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为自己致富找到了门路。
王顺邦说干就干。2002年,他买来了手扶拖拉机,由家里人负责收购乡亲们的土豆,自己则拉着土豆到西宁贩卖,回来时再拉上一车化肥回乡卖给乡亲们。当年他便收入了近3万元,不仅还清了家里所有的债务,也将贩运土豆的交通工具“鸟枪换炮”,从最初的马车、手扶拖拉机“升级”到了农用车与卡车。
王顺邦因此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农民经纪人。他还积极发动周围的村民们学习种植技术,把自己的好经验、好技术无偿地传授给周围的村民,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种植土豆的人越来越多了,土豆的销售也越来越好了。
“村民们的温饱问题不愁了,但是如何使他们发家致富、增加收入,是我那时一直思考的问题。”王顺邦说。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电视上一条关于“2006年全国秋季农副产品博览会在郑州举行,请客户踊跃参加”的广告,触动了王顺邦的灵感:“全国性的会议一定有不少大客户,要是把我们家乡的土豆推销到全国,未必不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王顺邦精心挑选了11个土豆,放大冲洗了一张国家领导人视察青海土特产的照片,就带着乡亲们的期盼上路了。虽然没有其他展位吸引眼球的布置与装帧精美的广告宣传册,王顺邦的土豆凭着品相好、淀粉含量高、无虫害、口感好、纯绿色、无污染的优势,一举夺得博览会金奖,专家和评委一致认定,青海省互助县西山乡土豆很有发展前景。
带着获奖的喜悦回家后,王顺邦创建了青海省首家由农民组织的马铃薯种植营销会——西山乡张家沟马铃薯种植营销协会,还在铁家村搞起了“千亩无公害马铃薯基地”,为的是把家乡的土豆推销到全国,给家乡的土豆申请专利,打出青海的土豆品牌。
现在,西山乡总耕地6万亩,55%以上的耕地都种植土豆,全乡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767元,不少乡亲们靠着原来看不上眼的“土蛋蛋”,盖上了二层小楼。
目前,王顺邦打算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在西山乡创建一个马铃薯交易市场。“市场将建在进出西山乡的必经之路,让乡亲们以及乡里优秀的经纪人都集中在这儿销售土豆,并做好土豆价格、质量的规范工作,让乡亲们都能富裕起来。”王顺邦说,“这些年的经商经历,使我深知信息的重要性。在这个马铃薯交易市场中,我还想建一个信息中心,如果市场有风险,一个短信就可以发到土豆经纪人的手机上。”
王顺邦还有一个长远打算,那就是发掘西山乡土豆的深加工市场。“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西山乡生产出优质的粉条和薯片,让西山乡的土豆走向全国。”王顺邦说。
看故事网更新了最新的故事:把“土蛋蛋”变为“金蛋蛋”
更多故事文章请登录看看米:http://gs.m.cataluc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