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意识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很难译成英文,比如“突击手”、“精神文明”、“班子建设”……要是谁能译出“血染的风采”,我简直想给他送一面锦旗。
在此类词汇里,还有一个就是“素质”。“中国人素质低,所以中国不应当……”这句话如此广为传播,以至于如果前面少了“中国人”,后面少了“低”,“素质”这个词都显得缺胳膊少腿。
一个词很难译成其他语言,肯定有很多原因。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词所指向的现象本身其实含糊不清。什么叫“素质”呢?直觉的解释是“文化水平”。最新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文盲率现在只有4.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项研究显示,中国18.3%的25岁到34岁的人口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高于捷克(15.5%)、土耳其(13.6%)、巴西(10%)等国家。可见中国人的文化水平怎么也不算低。
如果“素质”指的不是文化水平,那恐怕就是指合作精神。据说中国人“一盘散沙”,这被视为中国人素质低的明证。
社会科学里有个词叫“社会资本”,说的是人与人水平往来的黏性和密度。一盘散沙的社会,就是没有机油的机动车,开起来肯定稀里哗啦。且不说后来有不少学者对“社会资本”的政治后果进行质疑,就算“社会资本”多多益善,又有不少研究者指出,其实中国的传统并不是一盘散沙。传统乡土社会有着细密的社会交往网络和自治传统。村里需要修个路、通个渠,各家各户常常商量着集资解决;张三和李四闹个矛盾,族长或者乡绅往往根据村规给摆平……我在纽约的唐人街,看到已经离开故土上百年的中国社区,每到佳节,还聚到一起舞个狮子敲敲锣鼓。所以,很难说中国人基因里缺少凝聚力。
反倒是“全能国家”一登场,宗族、社团、庙会这些个“封建糟粕”就被强拆,人们日趋原子化,政治成了唯一的黏合剂。至今,强大的思维惯性还抑制着社会资本的积累。
“素质”要不就是指规则意识?中国人不爱排队,乱闯红灯……这些现象说明中国人素质低,所以,中国民众需要被“素质高”的精英群体管束起来。成龙大哥所言“中国人是需要管的”,大约是这个意思。这些坏习惯我倒是深有感触,尤其是不爱排队这一项,有时,我简直希望每个商场柜台前都配备一名警察。
我去过港台,也见过人口同样密集的港台市民自觉排队。他们也是中国人,说明规则意识这种“素质”,也不是一遇到中国人就发生排异反应。更重要的是,就算中国民众的规则意识不足,也实在看不出这如何能推导出刚性管理的优越性。也许有人认为“素质低”的民众需要“素质高”的官员去教化管束,那么放眼官员的素质,不免叫人胆战心惊:今天可能一个官员因为贪污几千万元而锒铛入狱,明天没准又看到强行拆迁逼得一个人上访自焚。如果某些官员经常在工程招标中玩内部交易、在土地纠纷中不尊重法律、公款吃喝屡禁不止……又怎么能指望“下面”毕恭毕敬尊重规则?一个随地大小便的人,如何教化别人不要随地吐痰?
所以,就算中国人的“素质”有问题,它也是更多地源于某些地方的刚性制度安排。我当然不相信制度的变革可以在一夜间改变文化,但是,对僵化制度的变革,至少可以打开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而公民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公共空间,就像学会跑步需要首先解开脚镣。那些说中国人素质低,所以中国不应该如何的人,也许可以考虑把这话改成“中国更应该……”。
看故事网更新了最新的故事:素质的困惑
更多故事文章请登录看看米:http://gs.m.cataluc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