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的悲哀与尴尬

编辑:看故事网来源:gs.m.cataluco.com点击:评论

蒙牛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在一次又一次品牌信誉风波中如同不倒翁。一次又一次食品安全丑闻让蒙牛深受创伤,却并没有让它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曾经的“蒙牛速度”稍微慢了一些而已。

  然而,很多公知却跟蒙牛卯上了,认为这样一个屡错不改的品牌简直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在微博上号召抵制蒙牛。虽说公知的执着让蒙牛头疼,但并不妨碍一些消费者购买蒙牛的产品。

  其实公众对于蒙牛的耐心实在是够好了,那么多次食品安全问题之后,换做别的食品企业早就伤筋断骨了,蒙牛却仿佛没任何事发生一样。

  不过,虽然生意还是那份生意,但是品牌形象却今非昔比。在质量风波的冲击下,蒙牛的品牌一落千丈。这种落差甚至逼得蒙牛在产品线并不是非常庞大的情况下,开始淡化“蒙牛”品牌标志,而是突出子品牌的品牌标志。面对蒙牛产品,如果不仔细观察,你很难发现一些奶制品原来是蒙牛生产的。

  品牌做到这个份上,实在是一件非常、非常悲哀的事情。于是,9月20日晚间,蒙牛品牌新形象得以发布。从中粮空降过来的蒙牛总裁孙伊萍宣布,从9月21日起,蒙牛将进行13年来首次大规模的形象切换,使用新的品牌广告和产品包装,中国100余万个销售网点将逐步上架新包装产品。“蒙牛正在改变。”孙伊萍说。

  由此可见,蒙牛希望在市场上扳回一局的意图非常明显。但是,这种行为只是治标不治本,在屡次伤害消费者感情之后,要想重新赢得市场信任,可不是切换一下品牌形象就能做到的。

  品牌管理,以往学界都往往容易将其复杂化、概念化,有种故弄玄虚之感。事实上,无论是品牌定义还是品牌管理,都可以拟人化地理解。如今业界都在强调品牌沟通,因为做品牌就如同做人。品牌本是一个虚化的东西,其最终要存在于消费者的认知中,而品牌的管理者要努力做到的,是将没有特色、没有性格的产品变得有特色、有性格,形成自己品牌独特的气质,基于公序良俗形成自己品牌独特的价值。

  品牌传播离不开宣传,就像许多品牌要做形象广告告诉受众自己是什么一样。但是消费者会像辨识人一样,自动对其分类,从内心深处认为你是什么。而“我是什么”的品牌宣言与“你是什么”的品牌认知,两者之间有着一道鸿沟,需要品牌管理者填平。

  而在品牌“惊险一跃”的过程中,品牌管理者要面对的难题,不仅仅是如何沟通,如何表达和传播品牌形象的问题。因为,所有的品牌都要经过时间的洗礼,成功的品牌都是“时间的玫瑰”。与时间的积淀和良好的口碑相对应的,必然是消费者对待成功品牌的宽容态度。

  蒙牛从一个产品标志发展成为一个品牌标志,在资本的裹挟下,一路狂飙,如同坐上过山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然而,或许是时间与速度不对称,因为时间太短、速度太快,蒙牛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让自己过快获取的品牌美誉度、忠诚度成为牺牲品。相应地,消费者对于屡屡犯错的蒙牛,也就越来越不宽容。

  许多中国本土品牌感叹,为什么消费者一点都不宽容,容不下一点错。做本土品牌,企业往往战战兢兢,甚至媒体的一次曝光都能让一个本土品牌一蹶不振。反观国外品牌,消费者似乎都选择性失忆。对于国外品牌犯下的过错,中国消费者似乎很大度。强生、宝洁、麦当劳,都出现过这样那样的产品质量问题,甚至是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但是中国消费者接受了它们的道歉,继续支持国外品牌。

  两相比较,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达芬奇老板在新闻发布会上痛哭失声,却没人买账。而跨国企业只是发布新闻通稿,与媒体、消费者沟通,很快就能得到谅解。

  品牌是有资产,其中包括信用资产。每家企业都有一个品牌银行。从做品牌之日起,所有的品牌投入都将转化为品牌银行资产。这种转化不是一比一的,而是由品牌管理者的定位技术、沟通技巧、管理方法等决定不同的转化比率。其中两个主要的变量就是资源投入和转化率。

  而资源投入和转化率最终的结果,就是品牌信用资产。品牌信用资产是企业一贯做事的风格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给予消费者的一种稳定的预期。在这一点上,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无论拥有多少资源,品牌信用资产只能慢慢积累。通过长期稳健的经营,通过长期塑造口碑,通过长期向消费者传达自己倡导及信奉的价值观,没有品牌污点,才能汇聚成品牌信用资产。

  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拥有雄厚的品牌信用资产,没有信用资产支撑,品牌就经不起市场冲击。跨国企业为什么更容易得到消费者宽容,因为它们有更多的品牌信用资产,支撑市场预期。可口可乐前总裁伍德拉夫曾经说过:“即使(可口可乐)公司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凭着可口可乐的品牌资产,可口可乐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建帝国。”

  而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信用资产往往菲薄,一旦出现危机事件,中国本土品牌就不堪一击,数百亿元的品牌价值瞬间丧失,其根源就是品牌信用资产缺失。

  中国本土企业特别追求发展速度,喜欢“快鱼吃慢鱼”,似乎市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而不是共生共荣。如今,虽说中国本土企业越来越舍得投入资金塑造品牌,但是往往弄不清楚品牌价值与品牌信用资产之间的关系,最终酿成大错。没有信用资产的积累,所谓的品牌大厦就有可能是海市蜃楼。

  回到蒙牛品牌形象切换话题。蒙牛这样做有用吗?除此之外,蒙牛还有什么办法?比如,本来一个人的信誉尚可,可是他多次撒谎,做了错事还死不认错,没有任何改正的迹象,这样的人还能信任吗?

  现在蒙牛就有诸多品牌污点,虽然背靠中粮这棵大树,资源丰富,拥有很多优势,但却过分透支了自己的品牌信用资产。这样一个品牌,摆在面前的或许有两条路可走。其一,借品牌形象切换之际,向市场传达自己痛改前非的决心,切割负面形象。为此,蒙牛必须采取实际行动,从内而外,对企业文化基因、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变,弥补曾经透支的品牌信用资产,使之由负品牌信用资产转变为正品牌信用资产,假以时日,重新赢得市场信任。“蒙牛发布的新形象、新理念不是单纯外在的视觉转变,而是蒙牛对企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的回归和重温。”孙伊萍如此说。只是,希望蒙牛真能有所改变,而不是又一次制造营销噱头。只是,希望如孙伊萍所说,蒙牛回归和重温企业的“使命和核心价值观”杜绝丑闻再次发生。

  但是,如果蒙牛继续在资本的推动下,仍然以营销驱动企业发展,继续信奉“先有市场后有工厂”,漠视食品安全,不从内心深处反省,恐怕蒙牛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放弃蒙牛品牌,大可不必在公知不屈不挠的声讨中丢人现眼了。如果总是自欺欺人,不仅公知不答应,更多的消费者也不会答应。


看故事网更新了最新的故事:蒙牛的悲哀与尴尬

更多故事文章请登录看看米:http://gs.m.cataluco.com

故事大全

少儿故事 伊索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 格林童话故事 安徒生童话故事 中国童话故事 儿童睡前故事 一千零一夜故事 经典少儿故事 睡前故事视频 成语故事视频 幼儿故事视频 胎教故事视频 哲理故事 智慧故事 寓言故事 禅理故事 经典哲理故事 爱情故事 校园故事 初恋故事 网络爱情故事 伤感爱情故事 感人爱情故事 经典爱情故事 亲情故事 父爱故事 母爱故事 兄妹故事 经典亲情故事 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 外国名人故事 名人励志故事 经典名人故事 人生故事 职场故事 成败故事 经典人生故事 鬼故事 短篇鬼故事 校园鬼故事 搞笑鬼故事 长篇鬼故事 灵异鬼故事 真实鬼故事 经典鬼故事 民间故事 成语故事 对联故事 唐诗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故事 外国民间故事 经典民间故事 现代故事 幽默故事 营销故事 考研故事 理财故事 英语故事 百姓故事 纪实故事 打工故事 法制故事 心理测试 经典现代故事 传奇故事 推理故事 侦探故事 玄幻故事 探险故事 经典传奇故事 历史故事 皇帝故事 将相故事 后宫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战争故事 经典历史故事 创业故事 大学生创业故事 名人创业故事 女性创业故事 80后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故事 经典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