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台灯,品一杯香茗,翻开一本厚厚的唐诗,你,青莲居士,便盈盈而立,与我一起游历名山大川。
首先,我们来到了山势陡峭、水流湍急的三峡。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再向前走,就出现了另一番光景:水流湍急,波浪滔天。李白顿时诗兴大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里你听到了猿声,你就会潸然泪下,因为猿的叫声非常之凄惨。我从太白的眼中分明看到了晶莹的泪光。
然后,我们来到了一个美如仙境的地方,那就是——桃花潭边。这时,李白的泪就在眼睛里待不住了,纷纷落下,因为这里是他跟汪伦分别的地方,当时小声的吟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里你的朋友、知音走了,你的心情会如何呢?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开门山,这里的山很陡峭,中间就像被长江一刀劈开了似的。我不禁赞道:“好雄伟!好壮观呀!”这时只听李白吟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好诗!”我脱口而出。
之后,我们又迎来了晚上,一轮皎洁的月亮悄悄探出头来,然后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月亮就像一个圆圆的大月饼似的。“这里的月亮好美!好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吟完,李白陷入了沉思。
最后,我们回到了家里,李白独自饮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如果独自一人身处异地,没有亲人,没有知己,你不会寂寞吗?
与李白同行,让我们走进了李白的内心世界,聆听了他的心声,实属幸事!
黑龙江省安达市和平小学六年八班六年级:许鑫宇
第2篇 李白与我同行1500字午后的阳光缓缓流动,一捧清茗,任目光轻盈地抚过书页,心灵在温暖的空气中感悟,升华。
读是感悟。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的澄净,心如澄静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为的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不知何时开始认识他的,只记得“对影成三人”的孤寂,只记得“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潇洒,只记得“天子唤来不上船”的不羁,只记得“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傲……那一举一动,一笑一叹中,他成了我崇拜的对象。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安城容不下你——一个小小的李白。于是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待到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时候,你便骑上自己的白鹿,云游四海去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八十岁的老母和年幼无知的儿子,不禁流下了眼泪。“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折下一簇向着家乡祈祷:“母亲啊,您现在还好吧!”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多么有趣的童年生活啊!而今成年后,孤寂的诗人发出邀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少年的童真已变成了成年的孤独。但他把孤独化成了一首首诗,有思念,也有孤独寂寞。
走进一位伟大的诗人,靠近一颗伟大的心。
总是看见你离去时的长笑;总是看见你对未来的信心;总是看见你对月独饮时的孤寂;总是看见你归来时的喜悦;总是看见你对友人的思念。。。。。。
天空有些阴沉,一行大雁飞过,微风轻佛,吹起你的发丝,望着南方通往边境的道路,你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此时的你,是否已经心灰意冷?回头,看到的却仅是一扇紧闭的宫门,对于此,你仰天长笑,高声颂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然后潇洒走向了那个遥远的地方。
李白,我愿与你同行,领略你的豁达!
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边的礁石,你一袭长袍站于其中,双眼凝视着扬帆驶向远处的小船,任浪花溅湿你的长袍也全然不顾,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小船,你的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诵出了内心深处的信心。
李白,我愿与你同行,学习你的自信。
皓空当中,一轮圆月高挂,如纱的月光洒向地面,好似一层薄霜。如此诗意的景致,却勾起了你满腹的思乡之情,你轻轻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此化解心中的孤独。
李白,我愿与你同行,分担你的惆怅。
急湍甚箭的江流里,一艘小船轻快地向前方驶去。两岸的青山之中时时传出猿猴那撕心裂肺的啼叫。你站在船头,一脸笑意的欣赏着眼前一闪而过的风景,聆听着来自大自然的的动人旋律,此时,满心愉悦的你吟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我愿与你同行,分享你的喜悦。
烛光摇曳,你独自饮酒,身后的墙壁上影现出你孤独的影子。闻听朋友被贬,你愁绪万千,此时此刻,朋友独自一人在那蛮荒之地又该忍受怎样的寂寞?望着窗外的明月,你挥笔写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诗句,赠与朋友,以传达你对朋友的同情与劝慰。
李白,我愿与你同行,体会你的真情。
李白,我愿与你同行,和你一起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和你一起欣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奇幻;和你一起观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奇。李白,我愿与你同行,学习你的豁达、自信,分担你的孤寂、惆怅。
初一:闫可嫣
第3篇 与你同行700字那飘然飞出的缕缕清香,那是我的心灵在翻飞,在升华!
——题记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打通个人与社会的通道;知识是使人从一无是处而到满载而归。
只是来自书本,源于书本。“书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使人发展,书籍使人成功,书籍使人有远大的理想,书籍使你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书中的知识,来自于伟人的知识与认识的日积月累,来自于世界历史永垂不朽的文化的沉淀。
书是良药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
书籍是一味良药,“良药苦口”。人不可能一出生就懂许多,后天的教育多数来自于书本。人离不开书本,书同样也离不开人。书伴随着人的成长,各个年龄段有各自年龄段的书,各种各样的书,也有各种各样的人。
书中的知识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却不曾改变,书中的知识,犀利了一位又一位世界子民,洗礼了一遍又一遍那些受伤与受难的心灵。
书是面包
“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书中的知识用之不尽,需要我们去发掘,书中的知识,对于伟人来说就像是食物。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文人墨者,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面包”是争先恐后的争夺,为人往往会为了真理而废寝忘食挑灯夜读,深宵灯火成了他们的伴侣。
书是益友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书籍在苦恼之时,给你指明方向;书籍在灰暗之时,给你照亮方向;书籍在斗争之时,给你开辟方向。
人离不开书本,书离不开人,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出门必带书,带书必读书,读书必用书。
第4篇 与你同行650字青春,是一个敏感的花季;是一篇伤感的日记。青春,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叛逆的轨迹;是我们一起走过的痕迹。进入青春期,烦恼也就随期而至了。脾气变得暴躁,也越来越不爱跟父母谈心了。
妈妈告诉我,这是进入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她总是能在不伤害我的前提之下,找到解决我们矛盾的办法。后来,妈妈便带我去了枫叶林,以大自然的熏陶来放宽我的心。看着那一片片飘落的红枫叶,我的心情也就不自觉的好了起来。我站在落叶的季节里感受着风的抚摸,感受着阳光的照射,感受着妈妈对我的爱……
妈妈轻轻的捡起了一片红枫叶放在了我的手心里,说;“枫叶之所以会衰败,是因为它的花期过了。可它已经在他花期旺盛的时候,向人类展示了它的美,体现了它的价值。这就如同青春,如果你能正确的掌握它的方向,等它过了,你便要后悔了。时光一去不复反,时间老人的脚步不会为你停留,日子过了便过了。等到你长大之后,你便会发现,再美的文字,也写不出你一路走来的故事。挥霍那青春,思念那过去,想念那从前。曾经的回忆,却是现在的遗憾,这是你愿意看到的吗?”
妈妈的话犹如当头一棒,给了我启发和震撼。谁不想无忧无虑的长大,谁不想回到童年那充满欢乐的时光。可人总要长大,总要面对现实。我应该要努力的锻炼自己,努力地成为自己青春的引路人,而不能一味的停留在过去。现在有妈妈可以陪着我,给我力量,可是她又能陪我多久呢?我总归是要长大,总归是要挣脱她的怀抱。现实永远比梦想来的残酷。可我有信心,跨越这栏杆,冲破这道墙,去找寻属于我的更广阔蓝天。
前方的路充满荆棘与坎坷,而我们只能往前。一句话,两个字:坚强。
站在青春的路口,回望成长的足迹,竟发现让人开心,使人感动的事却不少。一分一秒,一点一滴,都在心头荡漾。
儿时的我爱在街头乱跑,不愿回家。父母总是让我去做买东西等事情,等我回来后给了我一颗糖。每当我接过糖,心里总会窃喜好一阵。
母亲又要给远方的亲戚送一封信,便把正院子里抓蚂蚁的我叫来,而且还用糖在我眼前晃了一下。我便一溜烟跑出门。
事情办得很顺利,我立刻往家跑。转眼间来到家门那条川流不息的马路边上。不知怎么了,平常总爱跨几个大步就过去的我竟然怕了。而家就在马路的另一边。此时,原本只有几米宽的马路在我眼里去成了深不见底的深渊,仿佛一瞬间一切都变了。母亲那摇着糖的手又出现在我眼前,我伸出手,想拿,可是够不着。近在咫尺的家,甚至是触手可及的,可我们却隔着一条“银河”,远远的,只能看着。飞快奔驰而过的汽车迷惑了我的眼睛,扰乱了我的视线。当时的我竟然感到欲哭无泪的感觉。
这时,一只充满了老茧,全是凹凸不平,甚至是龟裂的手抓住了我。我仰起头,却只发现了一双充满了鼓励的眼睛。他蹲下身,帮我擦去了眼角的晶莹的泪珠,便拉着我向前走。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有一中莫名的安全感。突然,他停了下来,随即一辆车呼啸地从眼前闪过。他望了一下车远去的方向,皱了一下眉头,把我的手握的更紧了。
穿过了马路,他便给了我一粒糖,拍了拍我的肩膀,转身走了。回到了家,妈妈也给我一颗糖,比原来的大的多,也更香甜。可我却感到那粒糖的重量,格外的压手。
青春代表了长大的喜悦,足迹代表了曾经的拥有,而这一切代表你是幸福的。
龙港三中初二:wc7798258
第6篇 我与李白相遇750字我做了一个梦,朦胧间,一位身着白色长衫,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握朱毫(毛笔),表现出桀骜不驯性情的男子飘然向我走来。他是谁呢?
哦,近了,近了,原来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诗仙-----李白!他走到我面前,举了举手中的酒壶,和蔼地说:“有酒才有诗,无酒诗不成。其实诗就在你的身边,小朋友,你,找得到么?”我眨眨眼睛,说:“李白爷爷,你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你作的诗意境深远,清新飘逸,读后让人回味无穷。不仅是我等这些学子,连老少妇孺也喜欢读你的诗。但是诗歌的内容和意蕴有的还是令人理解不透,是不是能用白花表述出来呢?”
“不可不可。”李白连连摇头,说道,“这诗讲究的就是要有朦胧感。倘若诗意浅露,就如酒兑了水,无味了。”“原来如此。可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只接受通俗易懂小说、散文之类的东西,而对优美、高雅的诗歌却不屑一顾,致使诗歌在书架上昏睡多年,每次考试,不管是高考还是中考,也不管是会开还是平时考,作文的要求总是千篇一律:‘题材不限,诗歌除外’。世人这样冷落和排斥的诗歌,真是太过分了。”我愤愤的说。
李白笑了笑,说:“是吗?也许。。。。。。。毕竟是时代不同了。用白话写成的文章,通俗易懂,读起来觉得很流畅,可以自由表达较多的内容。在这点上,白话文章和诗歌可算是各有千秋吧。”李白顿了顿,又说:“虽然现在人们对诗歌还不能完全接受,但是我相信,诗歌一定会受人们喜爱的饿。小朋友,你说是吧?”
“恩,我也相信1!”我重重的点了点头。
李白开心地笑了,然后一摇一晃地向远处走去,最后消失了。
我的梦醒了。梦醒的时分已是21世纪。诗歌也醒了。
是的,说到诗歌的将来,我相信它一定会大多数人所接受。你等着吧,李白爷爷,诗歌的繁荣已i为期不远了,因为它毕竟是文学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灵桥中学初一:俞晓晨
第7篇 李白《灞陵行送别》500字李白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不也如浩浩的灞水吗?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不是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吗?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时代著名诗人。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说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不用说,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帝都时,也会象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好象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阙之上,日欲落而浮云生,景象黯淡。这当然也带有写实的成份,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由此看来,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政局的忧虑。理解了这种心情,对诗的结尾两句的内涵,也就有了较深切的体会。“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今夕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收尾两句,但读起来却觉得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绵长而深厚。从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能感受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相应的感情旋律。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却把声音拖长了,仿佛临歧欲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把语势稍稍煞住,不显得过分流走,则又与诗人送之而又欲留之的那种感情相仿佛。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迭,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更是顶针直递而下,这就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音情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李白的诗,妙在不着纸。象这首诗无论写友情,写朝局,与其说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不如说更多地是在语言之外暗示的。诗的风格是飘逸的,但飘逸并不等于飘渺空泛,也不等于清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却又都是丰满的。诗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灞水,以及那无花古树、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这和清空飘渺便迥然不同。象这样随手写去,自然流逸,但又有浑厚的气象,充实的内容,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
(余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