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龙岩中考作文题目: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管是生活中的喧哗,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是大自然的呼唤,都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都会在每个人心中展现出一幅属于自己的美景。
请以“听,多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2)请以“改变”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更多中考作文信息资源请访问:中考作文频道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好不容易买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就因是自己的东西,一页未看就把它束之高阁。心想,以后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以后再看吧。等后来自己想起来要看时却再也寻不到了。
生活中,你或许有过类似的经历,自己真正拥有的,却看不到它的贵重,不知道好好去珍惜,直到失去了才知道遗憾。请以“面对拥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一、从语法角度分析话题,发掘话题所暗示的有效信息
1.从表面看,这个话题是由“面对”和“拥有”两个动词组合而成,实际上,它却是一个动宾短语,只是命题者有意隐去了宾语中心词,只给出了它前面的限定成份“拥有”,因而,它的完整形式应是“面对拥有(的)……(名词)”。当这样进行分析时,话题本身所隐含着的、具有一定提示和规定作用的信息就自然显现出来:(1)提示考生注意作文必然涉及到的主人公:谁“面对”?(2)提示考生注意选材范围:“拥有”什么?显然,当我们顺着这一思路,给此话题再尝试着添加主语,并补足宾语,那么它就被扩展为“……面对拥有(的)……”这样一个完整的单句。
2.该话题既然扩展成为以上这样一个单句,则它所隐含着的、具有一定提示和规定作用的相应信息,同样也就跟着显现出来:“拥有”时应怎样去做?而这一思路顺利延续的结果,就不难产生以下这样一个承接复句:“……面对拥有(的)……,应……”。这一复句形式的产生,就会使考生准确地抓住作文的重心:“面对拥有”这一话题的重心不在于“谁拥有什么”,而在于“应怎样去做”。
为了充分说明从语法角度分析话题的必要性,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近九年以来高考部分作文的话题结构及其重心——(未加注的均为全国卷作文话题)
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此为一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作文重心同样当在隐含着的下一分句之上:“那么……”。这类作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应是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以及大量排比段的运用。
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此为一判断句,作文重心当在“丰富多彩”之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同样应是这类作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2001年:“诚信”——此为一道德概念名词,充分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并明确这一话题指向是由点向四周呈辐射型的,从而可知考生作文的灵活性相对要大些。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传递”)是同类话题作文。
2002年:“心灵的选择”——此为一偏正短语,有了“心灵”这一限定成份,就显然是在强调“选择”的精神因素,因而,这种“选择”必须是极其艰难的心灵抉择,而非一般性的选择。
2003年:“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此为一联合短语,考生作文应兼及“感情因素”和“认知事物”两个方面的内容,其重心应放在这两个方面的辨证关系之上。2007年四川高考作文(“一步与一生”)是同类话题作文。而2006年浙江高考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虽然也属同类话题作文,但又略有不同:构成话题的两个短语之间没有“与”、“和”之类的连词,而是直接空开,这就暗示着它们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命题者是独具匠心地将两个在内容上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话题并列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应更大的话题。因此,考生可根据该话题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分别按照“学会积极的休息”、“永不停息地拼搏”的思路,任选其一分开来写作,也可以合到一起,兼及两个方面来写作(这样最好)。
2004年:“看自己和看别人”——此仍为一联合短语,考生作文同样应兼及两个方面,即如何辨证地“看自己”和“看别人”。无论是“看自己”还是“看别人”,都应一分为二,而不能绝对化。
2005年:“忘却与铭记”——此仍然为一联合短语,考生作文同样还是应兼及两个方面,即应“忘却”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人和事,而应“铭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人和事。
2006年:“雕刻心中的天使”(广东)——此为一动宾短语,动词“雕刻”只是表示一种工艺行为,至于将要雕刻出怎样的艺术品,其美与丑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最终还得取决于心灵;而宾语中心词“天使”前加“心中的”相限定,就表明了其“天使”必然是一个人久存于其心中的,必然是真、善、美的化身。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对“雕刻”一词必须灵活理解:“雕刻”行为推而广之,它存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任何一个人,他时时刻刻都在“雕刻”着。
2007年:“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海南)——此亦为一动宾短语,其动词“论”规定了文体:适合于写议论文。其宾语又由两部分构成:“创新与创造”为宾语中心短语,显然是该话题的重心之所在:“科学家”作为定语,它对“创新与创造”的领属进行了十分必要的限定。
二、从话题材料中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以进一步明确和印证话题所暗示的有效信息
以上通过对原话题在两个层面上的语法分析,考生的思路逐渐变得活跃、开阔起来,但还有待于进一步阅读话题材料,以便彻底明确以上三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谁“面对”?(2)“拥有”什么?(3)“拥有”时究竟应怎样去做?
从话题材料中不难找到如下的提示语:“生活中,你或许有过类似经历,自已真正拥有的,却看不到它的贵重,不知道好好去珍惜,直到失去了才知道遗憾。”对这一提示语加以筛选和整合,则以上三个问题就趋于明朗化:第一,作文的主人公——“你”,即考生自己,这就是说作文最好应用第一人称来写,写自己的事。第二,作文的选材范围——“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即应写日常生活中“我”在物质或精神方面拥有时未能珍惜而酿成遗憾的经历、心情和感悟。第三,话题的灵魂、写作的重心:“珍惜拥有”——对当前所拥有的应注意珍惜。
这样,从语法角度分析话题所获得的有效信息与从话题材料中所筛选出的有效信息得到互相印证,因而,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考生避免对话题理解的误区,以便更有把握地写好话题作文。
但是,有的话题材料里面并没有明显的提示语。在这种情况之下,考生就更应该非常仔细地去阅读话题材料,充分发掘有关信息:对议论性的,可通过筛选中心句(或词、短语)的方法,从中整合出与话题意图相吻合的观点;对叙事性的,应先概括其事例,然后再从中提取出与话题相吻合的观点。
三、以审题中发掘出的有关信息为依据,分解话题
分解话题的过程,就是建立子话题的过程。考生在明确了话题所暗示的有关信息之后,就应在大脑中尽可能多地建立子话题。这样,就会使原话题得到合理的具体化,使其与考生的生活实际显得更加贴近,从而便于思考、选择和拟题,便于写作。而建立子话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考生利用已发掘出的话题有效信息,在大脑中由总到分地迅速产生一个“射线型派生表”的过程。如在上例中,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在学校和家庭的时空特点,就可大致上列出下表来——
以上三个步骤,在实际训练考生时应分三步走(这样才会取得最佳效果):第一步,着力训练从语法角度分析话题、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二步,着力训练从话题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并与从语法角度分析话题所获得的有效信息互相印证的能力;第三步,着力训练以已获得的有效信息(通过前两个步骤)为依据,来分解话题、建立子话题和拟订作文题目的能力。
第3篇 怎样写材料作文1200字材料作文要“三清”“三扣”
材料作文的内容一般来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话题式”的材料。
在所给的一段文字中表达一个相对集中的中心,或者是一个相对明确的语意指向,我们把这一中心总结出来后,按照“中心”来构思、写作,就完全是在围绕“材料”来写了,这类的材料作文,我们把它看成是“话题”作文,只是多了提炼中心的环节。
另一类是“选择式”的材料。
在所给的文字中展示出所给话题的几个方面,考生只要选择一个方面来写就可以了,这种形式多见于“格言”、“哲人说的话”中。
面对灵活的表现形式,缤纷的文字内容,考生往往不能抓住材料的根本,导致作文偏题、跑题,成为困扰考生的难点。写好材料作文其实并不难,面对材料,考生要做到“平心静气”,摒弃一切浮躁心情,调整好自己的写作状态——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条件。
审题要“三清”
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哪类材料作文,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
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要概括其中心,明确材料的主旨,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如果是“选择式”的内容,需要选取一点,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从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的是“写作要求”。材料叙述后的要求需要细细阅读,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的文字,最好作文里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或影子,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引材料”,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然后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地写作,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构思要“三扣”
1.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联系材料的主要纽带,因此作文中的主题一定要明确突出,这是写出优秀作文的必要条件。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主题最好与所给材料有直接联系,并且在作文各个部分(开头、中间、结尾)都有体现,所以在构思时“点题”的设计就尤其重要了。
2.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论证无疑是全文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记叙文,重点部分就是最集中体现文章主题的部分,对这一部分的描写要尽量丰富、形象,从而明确其在文章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题。
3.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文章的亮点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它可以是全文的素材选择、情节构思还可以是语言表达、修辞的运用等等,不管是哪个方面,总之需要考生把文章的亮点在有力地突出主题的同时明确出来,这样作文就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写作要“五个一”
一个靓丽的题目:题目文章的眼睛,一个精炼又吸引人的题目,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所以千万不要简单处理自己的作文题目,在拟题时要特别关注这一点。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文章的开篇要显示出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新颖、别致的开篇往往是吸引人的最主要的亮点。
一句点明主旨的话:在具体的写作行文中时刻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因此要想明确主题,至少一句点明主旨的话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结尾像是乐曲结束时的音符,越是回味无穷,越是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一个整洁的卷面。
第4篇 高考作文指导——材料作文500字材料作文指导——距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
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由话题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如从美学角度写“距离产生美”,从交往角度写“距离可以保持一个人的独立个性”,从认知角度写“距离可以保证客观性”,从物理角度写“距离可以提供活动空间,保证安全”等,但结合材料聚合思维,则不能这样随意去写了,材料告诉我们距离的远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两则材料二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三、四两则材料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至于文体选择,“你有这样的体会吗”,暗示你写记叙文,从心理或者科技角度写距离由远变近或由近变远的体会,“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则是要写议论文,同意不同意皆可,体现话题的开放性。如同意,则是因心灵隔膜,人与人之间咫尺如天涯,不同意可写只要人与人心灵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材料说明距离的远和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二则材料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三、四两则材料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
N1亦远,亦近
白云飘拂的天尽头,那里应当叫做远;彩蝶飞舞的窗外,这里无疑应当叫做近;远就是远,近就是近,这是不容混淆的。
但是,远和近不是一层不变的。大洋彼岸可谓远也,然而一部可视电话使亲人如在眼前;同室同床可谓近也,可是同室操戈、同床异梦者大有人在;天涯可谓远也,可是王勃唱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绝唱;大陆与台湾仅一条海峡相隔,可是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了50年还未能走到一起。
近亦远,远亦近,远近相通,远近互变,地理人心,历史现实,写作的话语太多了,用智慧去发现和抒写远近变化的奇观和奥秘。
N2现代科技的距离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几小时飞机就到了;美国在地球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N3一瞬之间的距离
真理与谬误是相邻的,成语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俗语曰“真理再向前跨进一步就是谬论”。智慧和寂寞是相邻的,世界史上伟大的智者常常是十分孤寂的人。仙境与死亡是相邻的,于是有“欲仙欲死”的说法。爱和恨的感情似乎是相互排斥的两极,它们其实又是相邻的,由热爱到憎恨常常会发生在一瞬之间。
发散思考
距离除了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相隔而外,还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同样的地理距离给不同时代的人们造成不同的障碍呢?在历史和现实中有哪些远近互通互变的现象呢?在多元的时代要不要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地理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会自然缩短吗?
《距离》作文优美片段
1.独步在城市四通八达的街道上,抬头仰望那被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天空,心中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孤独感——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现代的科学技术确实拉近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即使相隔万里,身处地球的两端,却也可以通过网络联络;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出现,也许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以抵达目的地。然而当人与人真正走进时,我们是否依旧感到孤独呢?空间上的距离很容易超越,人与人心灵之间的距离却要怎样拉近?
(我们缺少一座沟通的桥。)
(我们太需要一座沟通的桥,来拉近我们心灵之间的距离。)
2.白云飘拂的天尽头,那里应当叫做远;彩蝶飞舞的窗外,这里无疑应当叫做近,但是,远和近不是一成不变的。大洋彼岸可谓远也,然而一部可视电话使亲人如在眼前;同室同床可谓近也,可是同室操戈、同床异梦者大有人在;天涯可谓远也,可是王勃唱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绝唱;大陆与台湾仅一条海峡相隔,可是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了50年还未能走到一起。
3.当冬末梅花绽时,证明冬与春的距离又近了一步,这时你会说距离给了你希望;当手中的风筝线放出一段,证明风筝与天空的距离又近了一步,这时你会说距离使你放开眼界,当浪花努力的爬上浪头时,证明浪花与浪头近了一步,你会说距离使你在奋斗中勇往直前。
4。有首小诗《距离》这样写道:岸与岸没有距离,只要有船或者飞机,或者翅膀……五湖四海也只是小小寰球/山与山并没有多远,只要有车或者索道,或者脚步……地球已是一个村落/人与人也不隔肚皮,只要有心或者目光,或者肝胆……异族也可以成为兄弟
示例(主体议论段落)
5.距离并不意味着惧怕。有的人看到横在面前的独木桥,就畏缩而不敢前行,这两岸的距离,最终成为他始终不敢逾越的鸿沟;有的人仰头看见高高的台阶,就哀叹过高而不肯举步,这台阶的距离,最终使他失去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这样的因惧怕而生的距离,有增无减;而惧怕也伴随着距离,与日俱增。
距离并不意味着放弃。有人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距离,自认为是天壤之别,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其实他忽略了:假若他不懈努力,这距离是完全可以缩小甚至消失的;有的人行至半山腰,已累得气喘吁吁,望着头上的山顶,他摇了摇头,它的半途而废,使他永远失去了“一览众山小”的机会。这样因放弃而生的距离,让人们在为其惋惜的同时,也生出了几分“怒其不争”的愤慨!
6.人生也是一种距离,你可以为了失败而哭泣,可以为了失败而痛苦,也可以为了苦闷而挣扎,但你千万不要放弃,因为放弃就意味着你会离成功、幸福、快乐越来越远,拉开了你与坚强的距离。
7.当我们和父母发生争执,抱怨父母和我们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时,你是否觉得我们和父母的距离远了?可是,我们每天上学出门前父母那一声叮咛,夜晚挑灯苦读时桌上的那一杯牛奶又是否被我们忽略?却原来那最远的距离,最深的代沟里蕴含着的却是最近的关怀和最深的爱。
8.海伦凯勒盼望着三天的光明,虽然她什么也没有等到,实现梦想的距离遥不可及,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埋藏了希望的种子,埋藏了梦想,她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古老的地坛在四百年里等待史铁生的到来,尽管史铁生再也摆脱不了轮椅的束缚,再也登不上那渴望已久的地坛,他有了活的勇气。距离,因为有了人的努力,才觉得有了生机,因为有了人的希望,才觉得有了美丽,因为有了人的憧憬,才觉得那不是距离。
9.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在面临生死的时候人们的选择。我们在经历着本来很美丽的春天的同时,还体会了有一种距离,叫SARS。
在这个SARS无孔不入的时候,到处充满着抗击它的味道。地铁站里一对情侣戴着口罩在接吻,美其名曰“非典时期的爱情”;超市里有人大呼小叫的抢着方便面,说现在什么地方都不能去,要多采购东西供这些日子食用;有人用破棉絮制造出一些叫口罩的东西卖给从来没有见过什么叫“16层防护”的市民;有人趁机偷偷的把鸡蛋卖到5块钱一斤;还有人早早的请假躲在家里,连家里的亲人进门都要接受盘问和检查……我们被一个叫SARS的东西包围着,它像一个幽灵,不仅仅飘在看不见的空气中,还深深扎根在我们心里。
一个突如其来的病毒,改变了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一个病毒,也称出了不同人心的份量。在这个病毒疯狂扩散的同时,人与人的距离就好像一只断线的风筝,你不知道它还会飘多远,也不知道是否还会有飘回来的那天。
(结尾段落)示例
10.人离得很近,心离得很远?我为之一怔,是的,我们同在一个星球上,同在一个国度里,甚至同在一座城市里,同样的肤色,又操同样的语言,可心为什么常常距离那么遥远呢?尽管我们拥有不同身份和地位,拥有不同的职业和性格,但是心应该走得近些,再近些。
11.毛虫与蝴蝶存在距离,却终可以羽化成蝶,翩然飞翔;砂砾与珍珠存在距离,却终可以成为明珠,晶莹剔透。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反复告诉我们:距离不是高山,距离也不是鸿沟。付出努力,你终将蜕变;经过洗礼,你定会发光!
把握好身边的距离吧!他使你在尽情享受阳光的灿烂时又不会被阳光灼伤双眼;他使你在聆听涛声的壮美时又不会被海浪打湿衣衫。把握好身边的距离,才能在前行的路上,为自己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12.“乡愁,是一片海;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略带忧伤地诉说着。大海啊,你可知道你不经意间造成了母子分离的痛楚?你可明了众心盼归的愿望?“我要回来”的呼喊你又可曾听见?
面对着这片阻隔着祖国大陆与台湾的海,面对着这地图上一块小小的蓝,我深深地被震撼到了,不仅是身体,更甚是灵魂。统一,民心所向,但更以强盛的国力作坚实的后盾。青年学生们,让我们发奋图强,吾力强吾国。相信总有一天,当我们再一次面对这片大海时,我们会自豪地呼喊:“大海,我们越过了你,母子已经零距离!”
莫叹距离
“对我来说,写作曾经是一种折磨,现在变成了一种享受。折磨和享受之间的距离,很远又很近。”——这是突破距离阻碍的胜利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很远又很近”,寥寥几个字道出了距离的真谛。
距离是难以捉摸的,它虽激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却又给曾经怀着美好憧憬而最终碌碌无为的人留下了许多遗憾。一次,物理学家惠更斯的助手看到一盏吊灯摇摇欲坠,急忙上前修理。一旁的惠更斯却阻止了他,像着了魔一样死死盯着来回晃动的灯盏。不久,关于单摆运动周期的论文问世了,惠更斯也因发现单摆运动的规律而一举成名。
是的,这便是助手与科学家之间的距离,似乎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原子物理领域颇有成就的小居里夫妇,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未知粒子,他们仅凭经验便妄下定论,结果错失了发现中子的机会。
把握与错失、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伟大与渺小之间,确乎存在未知的距离。对着距离发出嗟叹的,是意志薄弱的人。对强者而言,距离是挑战,是成就辉煌的必要过程。晋代的王献之练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了一代书法大家;18缸水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就是普通人与书法大师之间的距离。李时珍花了31年工夫,写了上千万字笔记,冒着生命危险吞服一些药物以便熟知药性,终于完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着——《本草纲目》;31年工夫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是普通人与杰出医学家之间的距离。居里夫人历经多年才从几十吨矿石中提取到几克镭;从几十吨到几克之间的挫折,也是普通人与伟大科学家之间的距离……距离虽然给追求理想的人们设置了障碍,但它青睐敢于超越的人。尽管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并不了解距离究竟有多长,不知道前面的艰难困苦究竟有多少,但只要有信念、有韧劲,哪怕是崇山峻岭、狭谷幽壑,也只能算作暂时的羁绊而已。
毛毛虫与翩然起舞的蝴蝶之间,也隔着一段艰险的距离——蛹内的幼虫要经历许多痛苦,冒随时被捕食的危险。唯有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斗士,在经历了蜕皮和冲刺后,才能羽化成最美丽的蝴蝶。
距离是海我造舟,距离是堑我架桥。莫叹距离之遥不可及,唯有向着成功的目标执着挺进,距离才能成就一段绮丽的人生!
保持距离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因为分别意味着要相隔遥远的距离。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了。然而,人们发现身边的烦恼也越来越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位赵太后在国家危难时临危不惧,主持朝政,接见外来使臣时应对自如,并不是一个蛮不讲理、目光短浅的老太太。但在让长安君去别国做人质这件事上,她为什么会说出“再有议此事,老妇必唾其面”的话呢?究其原因,由于关系到自己的小儿子,她没能保持适当的距离从大局上看待此事。这也是“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所在。
画家作画时,常常画几笔便退后几步瞧瞧再画。有人觉得奇怪,站得近不是看得更清吗?为什么要退后呢?其实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退后是为了更好地观察画的整体布局和整体色调。同样道理,对于涉及自己或亲近的人的事情,人们往往容易失去分寸,乱了阵脚。此时如果后退几步,保持距离再作思考,不失为一种必要的理智行为。
如果没有忧伤,快乐便显得单调惨白。情感的宝贵之处在于丰富多样,因距离产生的伤感便是其中最动人的一种。在中国诗歌史上,思念家乡、怀念故人的诗显得最为缠绵婉转。如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诗句,使人心弦颤动,情难自已。这些作品都是诗人与亲人久别时衷情难诉而写下的佳作,可见距离也是一种酿造情感美酒的发酵物!保持距离不失为一种调节情感的好方法。
人生难免会遇到困境,与其苦苦挣扎,不如退后几步,保持适当的距离,便会觉得海阔天空!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上海卷作文题
根据一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