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以为,这世上至少有三件事是应该保持沉默的——第一个就是沉默本身;第二个则是思想;至于第三个,就是接下来要说的“愤青”。
“愤青”,从字面上看可暂且理解为“愤怒的青年”的意思,他离我们并不遥远,大概起源于上个世纪70,8年代,甚至现在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活跃于网络上。
“青”,只表明了这类群体在年龄上的特点——年轻,而且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而他们的主要特征则是“愤”。他们有着满腔的热血,有着一肚子不吐不快的话语,并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我却担心他们是否被那一腔的热血冲混了头脑。
一个空穴来风,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都能使他们“群起而攻之”,和那些夸大其辞的娱乐记者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前一段时间的“赵丽华事件”更是被他们闹得沸沸扬扬,在当事人不知情的前提下将她的一些诗作刊登出来并“封”她为“梨花派教主”,结果使得中国诗歌界顿遭骂名和嘲笑无数;
“明明不懂行,却偏偏要装出一幅懂行的样子来”。听了几首流行摇滚,就以为自己是个“歌特族”了的是他们;读了几本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小说,就把自己弄得“多愁善感”,“明媚又忧伤”的也是他们;看了几部外国的大片,便开始瞧不起国内影视创作的还是他们……
“愤怒”不是你的错,但未经思考而肆意妄加评论却是不值得提倡的。然而,这股“愤青”热潮却未又所削减,我身边的不少朋友,同学却追赶起了这股浪潮。
前些日子,偶然瞥见一同学的作文,其内容主要就是批判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并颇为“自豪”的传给同学们看。其写作水平具体如何,批评得是否一针见血,我这里都不作过多赘述了,我主要想说的是“写出这种文章的意义究竟何在”。
如果目的是想引来更多的目光关注中国教育,那么就没太多必要写出来给人看了,毕竟先前已经有很多人发现这一问题并加以论述了,如果您真能写的比前人更透彻,更深入,那发表出来到也无妨,可如果您公众发表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图一时爽口,或是哗众以取宠的话,那我友好地劝您尽早收笔。
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的确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却有些人抓住了这些把柄死死不放并把它们无限放大,目的何在?真的是想用“犀利”的笔杆子当作武器,刺痛“沉睡的中国人”?还是为了炒作自己?或者干脆只是追风地图了个一时的口舌之快?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那么多年,结果对内搞的还是应试教育,好几年前的“减负”就真的给学生们减轻压力了吗?事实就摆在眼前,结果已有目共睹,改革自古就没有那么顺利的,尤其是“教育改革”,不是单纯地喊两个口号,摆几个花架子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这样一味地批评,辛辣地讽刺对改革的深入也是无济于事的。
我身边的不少同学似乎习惯了抱怨。抱怨“作业堆如山”,“试卷积如海”,“大考小考没完了”……抱怨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性,对西方的教育制度夸个不停,恨不能赶快移民到国外读书,更有甚者面对考试的压力自杀了,还有人用高考交空卷的方式来反抗这一切……看着这些,听着这些,我只能歪嘴一笑——教育制度在怎么不合理,也犯不上从现今的高考一路骂到当年的孔老二吧,一边骂着“学习是孙子才干的事儿”,转身又一边继续干着“孙子才干的事儿”;,“舍生”未必就一定能换回“义”,更犯不上用自己的性命和前途当赌注。
鄙人到是很赞成“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个观点。纵观历史,那些真正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是些经过深思熟虑后,敢想敢做的人,决不是那些唧唧喳喳的市井小妇。古代的商鞅,舌战群儒的同时身体力行,终成变法大业;而近代的戊戌六君子盲目地以死为代价,却也没能挽救维新变法失败的结局;毛泽东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就是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李银河,多少年来一直不懈地为中国的同性恋者争得权利。所以,我们应该将用在口头上的功夫多下在行动上,实践才是改变的最好方法。
“愤青”是一个泊来词。泱泱大中华的历史上没有这个名词是有历史原因的,传统的中国儒家教育束缚了人们的观念。近代以来,国力衰颓,出现了第一代的愤青,他们远赴重洋,肩负着祖国对未来的渴望。也许他们当初背井离乡是无奈的,但是我想当他们学成归来后,“愤青”是发自内心的渴望。
愤青在国外是褒义,代表了青年的渴望与激情,青春与活力。但是在我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愤青与离经判道和政治动乱搅扰在一起,成为了谈青色变的象征。其实真正的愤青远不是那个样子的,这样的愤青是空洞的缺乏教养的。真正的愤青应该是有理智有个性思维,有文化和道德素质的青年。
我们不是“愤青”。我们有着一腔热血,更有着理智清醒的头脑……
第2篇 秋去春来,我们不在是孩子700字秋殇,过往,疼痛,宿命。
人生总在演绎着太多的关于。
其实,我们都一样,为别人的故事欢笑着,却为自己的故事哭泣着。
世界旋转,四季轮回,落叶飘过一季又一季。
我也一样吧,刻在脑海里的悲伤印迹,始终抹不去。
我知道,时间不曾为谁停留过。
虽如此,自己却抑制不住那泛滥的情怀,继续用文字书写着自己的多愁善感。
那文字柔若无骨,透着一丝凄凉。
那微笑僵硬枯燥,有着一丝悲伤。
于是,想触碰那些明媚阳光,让快乐在指尖绽放。
只是,有些缅怀只在心里停留过,当岁月都变苍老,幸福却还在离我很远很远的地方站着。
我的眼神也一再涣散,涣散后就在也聚集不起来了。
天空偶尔有候鸟飞过,可对我来说,这冬季似乎来的太早了。
天边的夕阳,落的太匆忙。余霞光还未照亮微笑,就让人一再受伤。
突然想到童年的自己,那时高枕无忧,笑靥如花。
当时间的沙漏哽住我的咽喉,我变了。
时间把我们的纯真泯灭了,还未来得及和童年说声再见,岁月的流逝,就为过去划下了句号,童年也就不在了。
有人说,风中的歌声最是动听。
于是,我站在风中,专心聆听。
当风吹过,飘过我耳边的,却是蒲公英的哭声。
是时间太无情吧,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人,最终成了彼此的匆匆过客。
散在天涯,虚无缥缈,伸手去挽留,却留住了一地残骸式的记忆。
“蝴蝶为花碎,花却随风飞。”这应该是关于疼痛最好的解释吧。
人生总是这样,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又在不经意间被别人伤害。
当往事已不堪回首,当我已握不住那青春的招牌,我想,悲伤已陪我度过了一季又一季。
那青春如寂静的河流,蜿蜒流长,顺着宿命,流向下一个渡口。
幸福花开在彼岸,我在此岸遥遥观望,当忧伤化为灰烬,我就会到达那幸福的起点。
冬季的天气变化无常,而我自己思绪也是变得很快。
河南宏力学校初三:韩赟
第3篇 我们的青春,不会再悲伤了500字听你诉说青春的花开花落,令人伤感又令人开心。青春的我们,总是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颓废、堕落。我们不想从容于大人,因为大人总是不理解我们。
有人说,我们是90后的,很幸福。其实他们却不知道,我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哀愁的。我们乐此不疲的叫嚣着、玩乐着,却没想到另一方的家长在担心我们。卑微的我们总是在伪装,戴着坚强的面具伪装完一天又一天,完毕之后,卸下伪装的面具,泪流满面。凋谢的花,零落一地,类似于自己的悲伤,贮存在盒子里。青春的我们学会恋爱了,然而我们却不知道,我们太早承受了这份爱的痛楚。是的,我们很傻、我们长不大、我们伤感、我们哀愁、我们自负、我们自残,或许这就是我们,青春的我们。
青春的我们,会有那么一点点自恋。总是喜欢自拍,而且总是摆着非主流的姿势。有些大人说:“我们这些孩子,都太幼稚,太过于天真,整天只会自己拍照。”其实,她们自己不会,也就没这个资本说我们。她们也不知道,我们不幼稚,我们的内心,很成熟。“90后的我们注定就要伤感么?青春期的我们就注定要哭泣么?为什么不能注定要快乐呢?为什么不能注定要幸福呢?以后,我们不要悲伤,以后的以后,我们不会再哭泣,以后的以后的以后,我们不要再压抑,我们的青春,不要再悲伤叻。”每天这样一遍又一遍重复的对自己说,有什么用?到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有时,我们会对大人淡漠,却对同伴热情;有时,我们会和大人吵个没完没了,却和同伴都是温柔的话语。叛逆的我们并不知道,大人在为我们这种思想悲哀。
看着社会,我们会敏感,我们会琢磨自己,我们会压抑自己,我们会伪装自己,因为我们不想步入这种复杂的社会。我们希望,这种只是幻影,总是不想渗入这种人际关系。青春的我们,会厌恶这种。每天晚上,躲在墙角,苍白的容颜微微低着,有种仓促的寂寞。诉说着一些事,悲伤的、强烈的、轻柔的、幸福的,一昧的去相信,时间流逝得很快,过后就会迷茫,然后就会措手不及。深夜里,不可触及的容颜,落着泪,模糊了眼前。以往的伤害,遗忘了所有,到最后,我只能对自己说无能为力。青春的我们,喜欢让自己波澜的心平静下来,其实这只是精神的寄慰,到最后只会无措。
看着那些光芒将青春的我们刺透,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其实,我们是幼稚的呢,幼稚中又带有一丝成熟。这就是我们么?真的是我们么?种种的反复追问萦绕在我的头脑里,一片杂乱,无序无章,赤裸裸的社会很现实,不在单纯,要学着生存。我们、悲伤过,我们、哭泣过,我们、拥抱过,我们、快乐过。然后,对自己说,青春的我们,不会再悲伤了。
后记:
青春的我们,不会再悲伤了。
青春的我们,不会再哭泣了。
青春的我们,不会再颓废了。
青春的我们,不会再堕落了。
青春的我们,不会再沉默了。
青春的我们,不会再压抑了。
青春的我们,不会再懦弱了。
青春的我们,不会再伪装了。
青春的我们,不会再等待了。
青春的我们,不会再释怀了。
青春的我们,不会再诠释自己了。
青春的我们,共同前进。
青春的我们,一起前行。
青春的我们,要爱护自己。
青春的我们,要保护自己。
青春的我们,要相信自己。
青春的我们,要坚强起来。
青春的我们,要有勇气、信心。
青春的我们,要幸福……
平果县民族中学七年级 廖雨
第4篇 别拿愤青不当干粮1200字愤青是一个很时髦的语言,我也常用。可愤青的具体意思是什么?我却是不清楚的,各种汉语字典、词典也是没有解释的。通过对“愤怒”“汗青”“杀青”等词的臆想,我揣测它的意思是“一时冲动而引起的愤怒的言论”。毕竟这个词通常是流行于网络论坛之中为大多数网民所津津乐道的。
按照现在人们对“愤青”的解释,鲁迅先生无疑是一个愤青极多的人。大约是因为他身在乱世,一个不安定的时代,事多于是郁闷也多,愤青也就叫常人多了些!近日我临高考有近人,心中有浮燥了些,于是郁闷也较平日多了些,也来发泄一下。也不论太多了,谬处望诸位多多指教。
其实虽说我对高考不满,高考题做的多了也是可以增长见识的。譬如最近常在试卷上看到关于韩国人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报道。中国人都知道“端午节”乃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于它我们在农历五月初五聚在一起: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大诗人…不可谓不是一个盛大、欢快的日子。可韩国人却突然做出这样的事!于是全国人民都恼了!这小子太不懂规矩了!可是事至今天除了几个学者,专家在反思外,更多的人在做什么?只凭一时的痛快在网上大骂,骂完了呢?借用一句网友的原话:“网上精彩的多着呢?”这不由让我想起当年从头做到尾的两个人――王选、张纯如。一个髦耋之年的老者、一个异乡异国的女子!
当我们看到外国商人将“三国志”“红楼”等等作为他们的商标注册,难道做为中国人,你就心中被刺痛的感受?当我们民族的那些文化被外国人无休止劫取时你真的不想做点什么?你真的还忍心沉溺在那个虚幻的世界?为了一只猫被人虐待而同全国各地数十万人同去追凶。你的愤青已经变成了一种副食!
别拿愤青不当干粮。别认为愤青只是一种愤怒。
的确网上精彩的多着呢。网海如大海,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单是一个韩寒闹腾就十分之多。试举两例:一份中学试卷中暴出他的几处语法错误,他便恼了,马上跳到网上大说特说什么“…只要一个作者高兴……所有的标点都可以是句号……”再者如白烨老先生对他的文章进行点评,一不合心意,他又恼了,丝毫不客气地又开始炮轰,甚至大暴粗口。余者不论,单是一点基本的敬老精神都没,完全屏去了做中国人的资格。博客是一个自由言论的地方,但不代表你可以不讲一点常识,难道说你可以跳到上面去乱吠而不讲人话?用他自己的话讲“说轻一点是一种秀好笑的事情。”
别拿愤青不当干粮。别认为这种东西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扔开。
如沈从文先生言:“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时间才是一切的证实者。世界大了,人便杂了。但是可以臆测孙燕姿在非洲遭凶是一种炒作,却不能理解记者曹爱文救人是一种作秀。毕竟前者出于“利”,后者出于“爱”。前者有一种嫌多,后者多一种嫌少。别让臆想斩断了你的目光!
中国人太……都有21世纪了!
别拿愤青不当干粮!我们中谁能承受那些愤青之轻?